法蘭西女影星中的最佳女主角 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
「演戲是人的第二天份使然,就像是一個與天俱來的才能,你得完全擁有這個資質才能達成,我們不去做影星,而是天生就是影星。」
文/旅法影評人 梁志遠Chih-Yuan LIANG
記得當年在台北影爐的錄影帶放映會中,看到瑞士大導克勞德勾海達(Claude Gorreta)令人感傷的【編織的女孩】(La Dentelli嫫e),讓我驚訝的不是影片本身,而是片中那位臉上長滿雀斑、皮膚白皙清透、無條件地愛著男友的純真女孩,當時她是如此的年輕而演技竟已是如此的純熟、扣人心弦,從此這位令人著迷的法蘭西女星-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就成為我鎖定的觀察目標。當然,稍後來到巴黎的我,想要看到她早期作品的機會可說是如魚得水,在看過雨蓓的多部電影作品之後,我經常質疑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導演?她確實有辦法拯救很多不怎麼精采的電影,她經常讓人覺得電影是她的而不是導演的,她收放自如多變的演技掩蓋了電影的本質,她是位從不被角色所支配的少見的女演員,她能夠讓一個平常的角色更為生動吸引人。我最後的結論是,法蘭西演技最為出神入化的女星就是伊莎貝雨蓓,她甚至是全世界影壇的最佳女主角,一位演技收放自如的天生女演員。今年,這位最獲得國際影展肯定的法國女星在坎城影展總裁吉爾賈歌勃(Gilles Jacob)與總策劃泰瑞菲爾莫(Thierry Fr聱aux)的盛情邀請下,即將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大任。「我是如此幸福與榮幸能擔任這個重責。」這份榮譽賦予她輝煌的演藝事業成績更高的肯定,她更做補充道:「坎城與我的淵源相當深,下個約會將更鞏固我對影展以及世界電影的愛。坎城是一個開啟迎接國際新觀點電影的大門,身為一位擁有特權的觀眾,讓我感到非常興奮。」
而坎城影展的總策劃泰瑞菲爾莫也曾說到:「評審團主席一職給予一位像伊莎貝雨蓓這樣的藝術家,也是一種對她以女影星身份全力支持作者導演以及有潛力的年輕新銳導演的致敬。」在今年元旦,雨蓓更獲得國家頒予法國榮譽勛位的最高榮譽。兩年前就連對法國電影不太在意的美國,也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辦過以“多面女人─伊莎貝雨蓓(Woman of Many Faces:Isabelle Huppert)”為主題的特展,這是由法國電影資料館為她籌畫舉辦的電影回顧展,透過48部影片與攝影展來向她致敬,攝影展的作品都是以當代最著名的攝影師為她拍攝的肖像為主題。她的演技令人無話可說,她有拯救一部電影的能力,那到底在第八藝術領域裡,我們還對她有何需求呢?經過細思,我想她唯一還未嘗試的工作,就是導演吧!
最具有天份與資質的女影星
伊莎貝雨蓓出生於1953年巴黎,雙魚座,父親是企業公司的主管,母親是熱愛彈鋼琴的英文老師,她從小受到母親的薰陶,對音樂與戲劇感到興趣,但在大學時期她主修中東語言,不過同時期她亦在巴黎的國家戲劇藝術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art dramatique)選修舞台戲劇課程。她有三位姊妹與一位弟弟,其中兩位姊姊都是從事電影幕後工作,可以說是演藝世家,就連她的三位小孩中,長女羅麗塔以及次子羅倫佐都對演戲情有獨鍾,全力往演藝之路發展。
當她踏出學校時年僅19歲,立刻就被相中在電影中演出一些小角色,之後在導演貝特杭布里葉(Bertrand Blier)的經典作品【圓舞曲女郎】(Les Valseuses)中,飾演一位與父母渡假卻感到無聊的叛逆少女角色,讓電影界人士眼睛一亮;隨後在1976年瑞士導演克勞德勾海達的【編織的女孩】中,她首度獨挑大樑演出一位有點幼稚的痴心女子,終於受到國際影壇的矚目,接下來她的演藝事業就一帆風順,每一次推出的新作都不會令人失望,她是天生具有演技才能的影星。
她個人對演戲這個字眼的看法就與一般女影星不同,「演戲就是為了要遺忘,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刺激而強烈的飲料。在凡爾賽戲劇學院就讀時,曾有一位老師說過,演戲比所有的酒精、所有的毒品都來得過癮,它甚至勝過古柯鹼與海洛因…。這是事實,當你嚐過演戲的滋味之後,你無法控制不再去點它喝它。這是一個神奇的飲料。」、「演戲是人的第二天份使然,就像是一個與天俱來的才能,你得完全擁有這個資質才能達成,我們不去做影星,而是天生就是影星。」
然而在她決定投入演藝事業之時,呈現在她眼前的女星是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凱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或是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這些女星的相貌與演技與她的距離是如此遙遠,「我必須自己找到一條出路,總之,成為女演員最佳的路途,就是自我肯定而不是想要去像某人。當然在青少年時期,想要當女演員,經常會自我怯步、覺得長得太醜,我們會被本身的面孔與身體所阻礙…,然而我卻對演藝世界感到強烈的吸引力,我認為我對當時自我的看法非常模糊,事實上,我再回頭看個人的演藝事業,我是完全沒有意識到真正的自我面目,其實我並不是那麼的醜啊!」她自我嘲諷地說。我個人就認為在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中,雨蓓被改造的形象令人難忘,包法利夫人是如此的感傷動人,如此美得令人心碎。
不管是電影還是舞台劇,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會怯場慌張,然而這位才能獨具的女星是如何克服緊張的情緒呢?這倒是令人感到興趣,「在拍戲的前一天,我是絕對不會緊張,就像是平常的日子一般,沒有任何的差別…,而電影就像是一個巖穴,在巖穴的牆面上是太陽的光影,我在裡面自由進出,四周發生什麼事都沒什麼關係,我在裡面感到自在,就像是待在家裡一般,我可以去睡覺去作夢…。」她認為女演員這個工作不該是知性聰慧的,然而她本人的一言一語卻是如此地博學,譬如這裡所謂的嚴穴理論,她是沿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觀點來描繪電影,「最後電影就像是一個來自他方殘餘的事物,陌生卻又親密,而我在進出巖穴之後留下來的就只是一些陰影,我可以再重新來過,繼續我個人的夢,一部電影接著一部電影…,最後這並不是一場夢而是一個事實,就是我個人的事實足跡。」
在開拍的前一刻對演員來說,是最為關鍵且能夠看出這位演員的心態與資質的時刻,「在拍戲前,我只讀劇本一次就不再去重讀,在拍戲時,忘了對白也沒關係,最主要是讓自己跟隨著現場所有演員的演出狀況而推進,只有這個方式,我們才能夠讓戲劇產生難以預期或是出乎意料的張力,我都是讓自己被劇情牽著走…。」她認為跟隨劇情演變狀況比去熟記對白台詞來得重要,演戲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狀況,如果事先都瞭解整個狀況該如何去演,那就沒有必要去演這部戲,「拍片現場,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處在一種持續無意識或是遺忘的情緒之中。」
最獲國際肯定的最佳女主角
這位女影星的每一次演出都讓人有不同的感受,她所傳達出的所有細微感情都在她的眉梢眼角以及雙唇中釋出,她不是只會演內心戲的演員,她的一舉一動更是與角色融合,看她演戲可以咀嚼出很多種戲劇的感覺,她更有種能掌控觀眾內在情緒的能力,那張平凡卻也深藏氣質的面孔,在銀幕上充滿著強烈的存在感,散發出一種無法取代的女星地位。
在擔任今年坎城影展主席之前,伊莎貝雨蓓曾以競賽片或觀摩片演員的身份出席過坎城25次,她甚至擔任過開幕與頒獎晚會的女主持人以及競賽片評審,她更獲得過兩屆最佳女主角獎,1978年她以克勞德夏布洛的【維奧萊特諾齊埃爾】(Violette Nozi嫫e)中患有說謊癖並毒害親生父母的30年代離奇女子首度獲得青睞,2001年她勇敢接受奧地利驚悚鬼才大導麥克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挑戰,在【鋼琴教師】中飾演一位受制於母親的女鋼琴教師,再度獲得評審團一致的肯定。而她也在威尼斯影展三度獲得肯定,前後以克勞德夏布洛1988年的【女人情事】(Une affaire de femmes)與1995年的【儀式】(La C臆聱onie)以及法國資深導演巴特利斯薛侯(Patrice Ch臆eau)的【嘉布莉耶】(Gabrielle)獲獎。至於柏林影展呢?她也曾以法蘭西新銳導演佛杭蘇瓦歐容(Fran帙is Ozon)的【八美圖】(8 Femmes)中的賈絲汀姑媽一角,與片中8位女星分享最佳女主角獎。她可說是唯一在三大影展中都曾獲獎的女星,但在自己國度的凱薩獎中,她提名了13次之多,卻只以【儀式】贏得一次最佳女主角獎,真是令人感到無奈。
在她引以為傲的演藝作品片單中,不乏與法國以及國際著名大導合作的經歷,法蘭西部份有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激情】(Passion)、貝特杭塔維涅(Bertrand Tavernier)的【完美無暇】(Coup de torchon)、莫里斯皮雅拉(Maurice Pialat)的【露露】(Loulou)以及貝特杭布里葉的【我哥們的女人】(La Femme de mon pote);而國際導演部份則有美國麥克西米諾(Michael Cimino)的【天堂之門】(Heavens Gate)、哈爾哈特利(Hal Hartley)的【業餘者】(Amateur)以及約瑟夫羅西(Joseph Losey)的【鱒魚】(The Trout),奧地利麥克漢內克的【鋼琴教師】、波蘭安德烈華依達(Andrzej Wajda)的【附魔者】(Les Poss縴臃)以及澳洲保羅考克斯(Paul Cox)的【仙人掌】(Cactus),這是一份多麼令人欣羨的成績單啊!
對於為什麼比較受到國際影展的肯定,她個人曾在一些訪談中如此分析過:「長久以來,國際影展的獎項對我的肯定總是比凱薩獎來得多,這真是幸運,我只獲得過一次凱薩獎的青睞,而且是來得非常晚,我先前曾獲得過那麼多次的提名,卻經常都是空手而歸,反倒是在其他國家贏過那麼多次獎,這印證了名言『本鄉人中無先知』,這點也肯定了我所主演電影的質感,它們的使命與運勢,都是將在其他國度的電影節中發揚光大。」
她的得獎並不是偶然,她個人對女影星的看法有獨到的見解。「當女影星,最前提就是去學習如何自由發揮。當然,這個自由是有一定的空間範圍,戲的誕生是必須來自個人的內在,即使我演出的人物與我本人相去甚遠,這角色的遭遇完全讓我感到很陌生,然而在我內心深處卻有一個來自我本人的核心。假使有導演要我去模仿某種語調或是要我演出某種方式,我還是無法做到,事實上,這需要有某些程度的自信,才能夠獲得肯定,自我認定只有一種演戲的方式,就是你個人的演出模式。」
最理智規劃演藝事業的女人
她在某些訪談中提到過法國早期驚悚大師導演路易費伊亞德(Louis Feuillade)的比喻,他曾將電影比喻為一位沉睡中的公主,「一些人物角色,也同樣像是一些沉睡在個人內在深處的公主,每個電影將喚醒她重回到地面上,一些事情在無意間曾深沉地逃避著,每一次的演出,就是一個存在主義的際遇,假使不是這個情況,那就沒有醒過來的必要。」
無可否認,她也曾對某些角色有所怯步,就像是當年法國資深女導演黛安柯蕊(Diane Kurys)的【我們之間】(Coup de foudre)中的母親角色,她曾有過猶豫,因為當年她尚未為人母,而最後影片的成就與個人的演出讓她安心。還有她個人極為推崇的麥克漢內克對她提議的幾個角色,她也曾拒絕,當然最後他們的合作在電影史上留下深刻的註腳。「演戲是一個想像的事務,一個自我磨練的工作,我多年來一直認定,我們沒辦法去演練一個角色,而是讓角色來引領著我們。然而,最終整個工作真正具體化時,就是在試裝的那一刻產生…。最重要的不只是符合一個形象與一個內在,而是透過這些裝扮過程找到個人真正的身份。每一部電影的演出中,我都是另外一個人。」
一般演員應該很難去分析自我的工作模式,但是聰慧博學的她卻很從容地自我剖析:「說實話,起初我的演藝事業要看哪一部片子而定,我的演出並不都是那麼突出,有一些很不定型,模糊而有點無定論的狀況,就好像是一位在尋找自我的人,高達就曾看出這個特徵,而在他的電影中依據我當時的狀況去編寫角色。我並不是說我是演技差的演員,而是我個人的演技輪廓也隨著歲月的增長而更為純熟明確。不過在當時我確實非常幸運,能夠在這麼多引人注目的電影中演出,最特別的是能夠與這麼多重要的導演一起工作,像是夏布洛曾曉得用心去探索我那“不定型”的一面,而將之轉變成這部對我個人事業而言極為重要的作品【維奧萊特諾齊埃爾】。我的起步時期,我演出的模式借助於個人的本性或是非本性,之後,一部接著一部拍,每一次我都試著去改變一些小事物,我認為演出的成績有所不同,直到這些不同的戲在某些作品中產生更強烈的發展,就像是【儀式】這部電影,是那麼戲劇化,那麼有涵義,那麼的特殊。」
她是一位永不停歇的女影星,說來也很巧,她近期的新作竟都是接演母親的角色,包括瑞士 / 法國新秀女導演烏蘇拉梅耶(Ursula Meier)的首部劇情片【我的家】(Home),柬埔寨裔法國導演潘禮德(Rithy Panh)改編自瑪格莉特杜哈絲(Marguerite Duras)經典小說的【太平洋海堤】(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以及女導演克萊兒丹妮(Claire Denis)的【白種母親】(White Material),三位導演的背景與風格截然不同,她的詮釋方式令人感到興趣。「三位受控於身份地位被家庭綁住的母親,三部建構於出身階層以及身心疲憊狀態的電影,三位堅決守住家園絕不離去的女人…。在這三部電影之後,貝諾賈果(Beno瓅 Jacquot)的【阿瑪麗亞小城】(Vila Amalia)中,我飾演的角色的心態則完全相反,她是一位要切割、忘掉過去,從零開始的女人…。」為了這篇描繪伊莎貝雨蓓真實一面的文字,我去看了這部新作,她在片中執意忘掉過去的角色依然讓我驚訝,她所演過的電影即將破百部,我也同樣將跟隨她的足跡走下去。
--節錄自世界電影 http://www.worldscreen.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