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18, 2009

投票活動裡的老電影 上

在建立我的Blogger的時候,發起一個投票活動,即「看過年代最久的電影是哪部」。有興趣參與的人請記得去投票唷,在此先向那些已經投票的朋友說聲謝謝。(這投票活動有另外擺在一個地方,投票人數是這裡的十幾倍,卡ㄟ阿捏咧@0@)我想投票的人數不多,或許是因為投票的主題不夠吸引人或是選項不夠多吧。

投票選項裡的都是我已經看過的電影,忘記加入已經看過的統計數字裡。做資料整理時,順便為這些老電影做一些介紹,劇情我倒是不會放上來,以尊重還沒看過的人,以幕後花絮、演員或導演、得獎獎項為主要介紹內容,資料來源皆為網路與我自己。以後觀看電影進度可以分成許多方向進行,等我慢慢累積更多電影時再來一一做專輯介紹好了。

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我想應該有人看過原著小說「飄」吧?由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這是她唯一的長篇小說,總共花了她1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本小說於1936年6月30日出版,打破美國出版界的多項紀錄,在1937年獲得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瑪格麗特於1949年8月16日因車禍而過世。在出版當年好萊塢便買下了拍攝電影權,由維多佛萊明 Victor Fleming導演,費雯麗 Vivien Leigh、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主演,本片獲得奧斯卡八項大獎,「明天又是新的開始」成為有名的電影口白。而這句有名的電影口白也是小說出版前的暫定書名。
得獎紀錄:
  • 1939年第12屆奧斯卡共11項獲獎,包括:
    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費雯麗、最佳女配角獎:海蒂‧麥克丹尼爾、最佳攝影獎:厄奈斯特‧霍爾Ernest Haller和雷‧雷納翰Ray Rennahan、最佳導演獎:維克多‧弗萊明、最佳剪輯獎:哈爾‧C‧克恩Hal C. Kern和詹姆斯‧E‧紐康姆James E. Newcom、最佳改編劇本獎:悉尼·霍華德Sidney Howard、最佳藝術指導獎:萊爾·惠勒Lyle Wheeler、終身成就獎:威廉·卡梅隆·曼澤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他在此片對色彩的運用烘托了影片的主題)、科技成果獎:唐·馬斯格雷夫Don Musgrave、俄文·撒爾伯格紀念獎:大衛·O·塞爾茲尼克
  • 1998年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排名第四
單車失竊記 The Bicycle Thief (Ladri di biciclette) 1947
這部我要先深深一鞠躬道歉,道歉的原因是沒有看完,不是不好看,而是這部是透過進修課堂上播放的電影,之後我也沒有另外找時間補回來。不過不代表我不喜歡也不願意再去補看的唷。(當然這部不能包含在我已看過的電影裡。)這部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請見下方P.S.)電影的經典代表作,也是導演維托裏奧‧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 最具享譽的一部代表電影。電影探討社會問題外,人性、公義、父子情等人本主義原素,是一部意義深遠的經典作品。全片採用非職業演員,導演根據走路的樣子來選擇角色。
導演後來經商失敗而改走向表演。
得獎紀錄:
  • 1948年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 1948 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
  • 194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這部前陣子電影台重播率超高的,我也是在那時看的。還沒看之前我以為是部有著砲轟連連、槍林彈雨般大場面的戰爭片。在1945年間,桂河大橋是盟軍經常空襲的目標,現在這座橋不但倖存且仍在使用中,每年12月的桂河橋周圍,均有燈光及音響表演配合重演區內有關的事跡,以志紀念。這部最有名就是它的電影主題曲:布基上校進行曲(The Colonel Bogey March)。
得獎紀錄:
  • 195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男主角、最佳音樂


先介紹這三部,剩下四部改天再整理。

P.S.
● 新寫實主義 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來源:台灣電影筆記)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

過去一週的網頁瀏覽次數